作者 | Tess Gerritsen |
---|---|
購買連結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748 |
推薦指數 | ⭐️⭐️⭐️⭐️⭐️ |
狀態 | Done |
種類 | 書籍 |
閱畢時間 | @March 21, 2022 |
文章段落
整體來說
綜合了青少年及美國社會議題的一本小鎮懸疑推理小說,相較於過去看醫學罪案推理的狀態,從一位醫生中心擴散的劇情發展,小說寫於1999年,整體比較偏向聚焦在描述一個小鎮的故事,而主角是一位醫生與其身邊周遭的故事;整體劇情給我的感覺偏向史蒂芬金的那種迷霧感,像在看僅有六集的短篇影集,整體主線人物不多,劇情緊湊,尤其是在描述青少年面對衝突、情緒問題時,那種焦躁不安、暴躁感的生動文字,有時候讀著讀著會有窒息感,尤其是跟著受傷的孩子情緒起伏的時候。
用關鍵字形容這本書
- 青少年議題
- 家庭議題
- 生物醫學
- 未成年持槍議題
- 歷史考古
那些讓我印象深刻的事件與延伸思考
校園文化議題
長期被有權勢有背景的兒子霸凌,面對同學的嘲笑,在無法忍耐的情況下,持槍示眾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 延伸思考
- 校園其實一直都是階級複製的培養皿?那些隱藏在校園裡的「尊與卑」。
- 具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真是本身的情緒問題還是校園環境才造成的情緒問題?
- 學生反應後,學校老師真的能夠根除那些我們看不見的隱藏危機?
- 是累積多少量、多少樣的刺激,會使一個青少年選擇使用「槍枝」來表現情緒與不滿?
警探到處打聽關於「在森林聚集的那些人」
青少年文化中(亦不限於青少年文化),總有些我們看不懂或無法身歷其境了解透徹的事物,在歐美國家的影集或是新聞等社群媒體中,總會出現是當地信仰或是當地文化民俗中的習俗與儀式,但有時候,當一地區出現一些較為駭人聽聞的事件時,就難免不會聯想到「宗教」或是「邪教」等相關文化。其中也包含了一些舉止,例如:在某個特定時刻穿著某些服裝(或是不穿),走入某個特地區域,生柴火、牽手圍在一起,唱歌或是以某些事物來「獻祭」等等,而較容易陷入此文化或習俗而深陷、進而導致失去判斷等的族群,青少年可謂大宗,來自於「團體內的尋求認同」、「次文化的團體凝聚意識」等等,在小說中,警探在蒐集犯案資料時,第一個開始找尋的其中要素就是來自於此—校園中「可能會讓學生表現精神失常」的文化,有部分的篇幅是提到一群高中生會聚集。
恐懼帶來無止境的猜忌—小鎮的團體迷思與群眾的盲目
在一個居住密度不高、人數少的小鎮,所有事務決定等皆是在學校體育館來舉辦,主持人是當地的警探,當發生罪案事件時,人類的第一個反應總會先嘗試懷疑那些最具有威脅性的人,在居民神經緊繃的情況下,意識更容易被恐懼帶著走,過去那些曾經犯過罪、被懷疑或是不熟悉的人事物,則成為了小鎮居民避之唯恐不及或是側目的對象,小說中,更加入了「獵巫」的元素,僅是居住地較為偏僻,且接觸比較「神秘學」的研究資料,一名婦人則被當地居民高度懷疑其特定的身份與小鎮瀰漫的攻擊事件有關,因此當警探上前敲門詢問時,則發現窗戶上門上都是蛋液、噴漆塗鴉等。
家庭暴力衍伸的議題
繼父毆打母親,女兒要求離開,母親卻要求女兒選擇忍耐,因為吃住都靠繼父。
關於女性的工作議題一直以來都是過去社會不斷探討的面向,在父權社會的體制下,這樣的「思考模式」其實深植於現代的社會中,無論哪個國家其實起點都是一樣的…。
而這樣的劇情,也常見於小說影集作品。
繼父的大兒子覬覦妹妹的美色,並在腦海中無限遐想,認為只要靠暴力與性就可以得到自己要的;追溯原因是從小看著自己的生父如何向繼母「展示男性雄風」—無止境的用「暴力」方式要求對方順從,最後總以「聽起來」是快樂的性行為結束兩人的衝突。
其實看到這些文字映在眼前的時候,是非常鬱悶的,但其實可以感受到在這樣的重組家庭中,孩子是如何從觀察中學習自己的原生父母於重組家庭成員相處並適應,而最後的劇情也會來到女兒面對繼兄的性暗示等威脅,產生了怎麼樣的行動。
研究中心與藥物開發單位利益勾結議題
尋找導致青少年精神失常的過程時,劇情反轉來自於做研究的人員,醫學研究中心下達滅口任務,擔心醫生會發現研究中心與藥物開發機構有龐大的利益勾結。
- 延伸思考:若醫學研究單位開發或找到首例的病毒或可以幫助人類福祉的物質,製藥藥廠是否會就自身利益考量,將人類福祉排在順位之後?